
盈禾配资

10月10日,“跟着开学来旅游·青年青睐成都文旅打卡攻略”线下感知行活动举行,成都高校学子与短视频创作博主钟梁誌一同走进都江堰,深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和青城道茶观光园,青年们用脚步丈量各地文旅场景,边体验、边献策,以鲜活视角探讨如何将本土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新动能。
“治愈、出片、涨知识”
青年点赞生态保护范本
“园内没有景区的喧闹,只有大熊猫啃竹的沙沙声,非常尊重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站在都江堰中华熊猫苑观赏区,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唐僖发出感叹。一旁来自成都东软学院的李诗宇连忙举着手机与熊猫合影,“这里的生态环境很优美,看到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模样,非常有‘治愈感’。”
一路走来,翠竹葱茏,鸟语花香。大熊猫们或慵懒地睡在树桩上,或抱着竹子大快朵颐,引得同学们驻足留影,其中不乏有大熊猫靠近栅栏向大家互动。据了解,都江堰地处邛崃山脉和岷山山脉的结合部,形成了大熊猫邛崃山系和岷山山系两大种群基因交流和繁衍的天然走廊。“这里有着适宜大熊猫生活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拥有全球大熊猫的最大种群,是大熊猫温暖的家园。”都江堰中华熊猫苑的工作人员现场介绍道。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背后,正是都江堰深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实践。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都江堰围绕“大遗产”“大青城”“大灌区”“大熊猫”“大冰雪”五个IP,推出系列沉浸式、互动式的文旅活动及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往。
下午盈禾配资,队伍转场至青城道茶观光园,感受自然生态与青城道茶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院子周围都是茶树,风里都是茶叶的清香味,让人放松下来。”来自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张燕鈴表示。
从“品一杯茶”升级到研学体验,得益于都江堰道茶文化优势,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在这里,同学们背着竹篓漫步在茶园中采茶,在“抖、翻、揉、焙”的制茶工艺中感悟青城道茶的非遗文化传承。“看着叶片在高温制作下由直到卷,微火烘烤使茶香四溢,非常有成就感。”亲手劳动制茶让同学们直呼“体验感拉满!生态农业的智慧就不再是书本里的名词,而是掌中可触、鼻尖可闻的滋味”。

青城道茶观光园地处都江堰现代文旅融合园区。作为园区创新创业青年代表,青城道茶园区总经理谭丹坦言:“以前多数游客体验结束后就会离开,为此园区正不断拓展多元文化场景。只有把游客留下来,才能拉动消费,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目前,园区正计划除了传统的采茶制茶,加强深耕“茶”的衍生品开发,进行跨界融合创新。“比如茶香薰、茶香皂等融合类的新产品,拉长游客的消费线和体验时间。”谭丹说。
以生态为底、青年创意为引擎
探索文旅发展的青春路径
如何将生态资源与非遗文化优势转化为多元的文旅消费场景?怎样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体验和建设?途中,青年们纷纷大开“脑洞”,结合各自所学专业畅所欲言。
“今天的感知行收获满满,也让我对成都的文旅魅力有了更直观、深刻的体会。”视频创作者钟梁誌表示,作为一名城市推介领域的视频创作者,他表示,这次行程让他感受到了成都“传统与现代共生、人文与自然交融”的文旅底色。

“年轻人是文旅消费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追求‘好看’,更看重‘好玩、好拍、有互动、有记忆点’。”从视频创作和年轻受众需求的角度,钟梁誌也提出了对成都文旅点位宣传和升级建议。“青年代表着创新,文旅建设应该围绕他们的需求打造体验场景,其实也是在为景区‘提档升级’——不仅能吸引更多年轻游客,还能让老景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形成‘老 IP+新玩法’的传播亮点。”
唐僖则对上午参观的都江堰中华熊猫苑提出建议,“去年热门的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里面有许多建筑是四川真实存在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道教文化或许也可以与当代年轻人喜爱的游戏、动漫联动起来。”这一想法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针对青城道茶观光园的体验,不少同学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专业的张燕鈴表示,可以运用专业知识优化景区5G网络与应急通信保障;学设计的同学愿为设计更有创意的文创产品;新媒体专业的同学则计划助力官方账号运营……“作为一个在蓉青年,我非常愿意留在成都发展。”张燕鈴的话引得不少同学频频点头。
“成都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来这里创业、就业、求学,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便是文旅宣传的重要加分项。”谭丹表示,本次感知行为青年和城市搭建起互动的桥梁,一边连接着都江堰坚实的生态本底,一边连接着青年无限的创新活力。“这清晰地揭示出一条发展路径:以生态保护为根本,以文化内涵为灵魂,以青年创意为引擎,通过延伸产业链、丰富消费场景,真正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胜势,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来自: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陈秋妤 周继红 摄影:胥瑞可)

编 辑 | 小团妹
一校一审 | 凌鸿凯
二校二审 | 刘江梅
三校三审 | 瞿 丹
兴盛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